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推薦:
首頁 > 小孩教育 > 給孩子的自由與規矩

給孩子的自由與規矩

給孩子的自由與規矩

孩子4歲以後,我發現自己比以前嚴厲多了。我想這大概也很自然:過去常以遊戲、哄為主,現在懂道理了,就更多是在講道理。孩子大了,生活內容也複雜了,要求也多了:自理、家務、鍛煉身體、交友、各種學習(開個頭而已)、消費……。兩三歲時,似乎重點是情緒管理和飲食起居。另外,小孩越大,想法也越多,各種嘗試也更多。她在兩三歲時,一般都比較聽從我的安排,現在各種狂野的想法可太多了。過去她常是挑戰我的情緒極限,現在她挑戰各種限制的極限。

按照心理學的理論,人的權力由小變大,這是比較快樂的過程。由此而來的理論就是,對孩子,給他的自由度或者說權力,如果是一個由緊逐漸放鬆的過程,那孩子就會感到越來越愉快、有力量。我的體會是,4歲大概是這個過程的開端——他開始有一點真正的權力和自由度了,但是很有限,他應該感到很多限制,以後,再逐漸放鬆,大人逐漸放手。

關於自由、限制、規矩,最近有一些小體會,總結如下,跟大家分享交流:

繼續向前教

有時我們給孩子一些自由和權力,之後,出麻煩了,我們往往第一反應是,收回他的這些自由,免得下次還這樣。其實我不反對收回某些特權或待遇,比如,我們對孩子,在物質上應該經常做減法。在特權和自由度上,有時可以收回一點,作為後果,或者僅僅是給孩子一種特殊體驗,讓他懂得更珍惜。

但是,我想,除了這種「緊縮政策」之外,另一個辦法就是:繼續向前教。我們利用已經出現的狀況,把它作為契機,繼續多教孩子一點,幫他學習怎樣應對處理。

講幾個小事:

我女兒放學總是在外玩到天黑,她還總想約到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有時其他家長要回家做法,或是嫌累,就會不讓孩子多玩。可是人家孩子被我女兒約了,又會鬧著要留下來。為了不給別的家長添麻煩,有時我偷偷問問大人,今天能讓孩子在外玩嗎。

有一天放學,我女兒一個小朋友也沒約到,就要跟我急。我當然很生氣,真恨不得給她幾天禁令,不許她再約人玩。後來想,或許是她看到我問其他家長,就總感覺是我在幫她約。給她這種禁令其實也沒什麼道理。於是,跟她說,約小朋友玩是她自己的事,以後完全要自己處理,自己跟小朋友和對方家長商量,如果被拒絕,應該怎樣禮貌地回應。同時還要跟我也商量好,看我是否同意。她對此欣然接受。後來也做得很好。

這個事就是,與其用收回自由來懲罰,不如把責任和自主權給她,讓她學習怎樣去做,同時學習自己承擔後果。

還有一天放學不知為什麼,非要買一種玩具。因為她過去很少這樣,所以我們都沒制定過關於買玩具的規則。那天我剛隨口說一句,你已經有很多玩具了,她就開始要發作。順便說一句,「你已經有很多玩具了」,這是很容易出口但是比較糟糕的台詞,我們需要比這更高明的說法和招數。

話說那天,在這個小炸彈就要爆炸的當口,我蹲下跟她說:「冷靜、打住!我現在沒接受也沒拒絕,你還有機會繼續爭取。記住:哭就是放棄。你可以跟我講理由、講道理,你要努力想辦法。你講你的理由,我講我的,最後看看誰說的有道理。」她有些走調地說:「我有理由!我有道理……」我說:「那太好了!先別急著說,先在腦子裡想好。」我倆誰也不說話,走一會。後來慢慢聊,知道了情況,她班一個活動區里有個新玩具,她那天沒玩到那個活動區,僅此而已。後來我們制定了關於買玩具的一些規則。

我的體會是,讓小孩去動腦子,這在現場可以幫他控制情緒,同時也的確訓練他用頭腦去解決問題。過去寫《讓孩子掙來滿足》那篇博文後,有家長抱怨,孩子學會跟自己講條件了。我想,如果我們平時的價值觀、跟孩子溝通的方式都很好,那就不必太怕這個。孩子可以學會跟家長和別人講條件、談判,怎樣講是合理的、共贏的、容易成功的,這就是我們家長要教給他的。

她最近晚上又開始玩當老師的遊戲。回家吃飽了,就開始忙活,準備教具什麼的。當老師,這很好,就是她常常太嚴厲,飛揚跋扈。有時她太不講理,快變成專橫霸道了,我就拒絕配合,罷課。然後她就開始瘋狂地給別人發獎品,作為對我的懲罰。或者說一些生氣的話:今天什麼也不學了,就這麼干待著吧……

後來我問她,你們老師這樣嗎?她說不是。她說嚴厲快樂,感覺自己比別人好。這都什麼心理啊!我覺得這玩得大呼小叫的,有時都想不讓她玩了。後來轉念一想,唉,幫她一把吧,教教你怎樣當個好老師。於是我告訴她,你對學生要多鼓勵、多肯定優點、多從正面引導,這樣學生就更配合你了。結果發現,第二天,她的教學風格還真有變化。那天晚上全部時間都很愉快。最後,她也說:你們今天的課上的挺好吧?

後來我順便又說一句,看來你能當個好老師啊,平時跟別人一起時也是一樣,如果你多看別人優點,多肯定他好的地方,他就會更願意配合你。

這幾個小事可能不是最好的例子,想說的就是,但凡遇到狀況,我們都去想,可以就此教給孩子什麼,怎樣讓他下次自己可以處理。

我們常看到有家長對於大一些的孩子感到失控。家長是怎樣失控的呢?我分析,就是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家長:1,沒有規則、完全順從孩子、完全滿足、對越界行為沒有及時制止;2,過於嚴格、態度惡劣、高壓政策、少變通、跟孩子缺乏溝通;3,迴避屏蔽問題、愚民政策、錯失了很多可以親手教孩子的機會,最後孩子大了,心理想獨立了,不想被大人教了,能力卻沒跟上。

所以,在我們能教的時候教給他,以後就可以放手了。

執行規則前,努力看清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這一點我們常說,但是事發現場很不容易做到。有時,孩子要買東西或者有其他過分的要求,我發現很多時候不是她真的要那個東西,而是要背後的一些感覺。比如說,當女兒跟我說這些時,我基本當作撒嬌理解:「媽媽我要個小妹妹!現在就要……」、「媽媽我要吃一股腦兒……」、「媽媽咱們明天去露營,我就要去么」 ……

最近連續有幾天,放學時我一去接她,她就跟我提各種要求,並且一丁點的小事就會成導火索。我開始都當個別事件處理,後來發現,其實她什麼都不要,就是想通過跟我索要東西、讓我給她買東西,來感受我對她的愛。如果我只是就事論事,只跟她執行規則,就沒有根本地解決,第二天還會這樣。所以後來我跟她說,我想了個好主意:以後每天放學時,咱倆見面先不換鞋,先好好抱一抱,使勁摟一摟,這樣我就給你充電了,你就會很開心地去玩了。

當我們把行為背後的這些理清了,解決了,往往就不需要動用規則了。

要遵循的是價值觀,也就是規則背後的道理,而不只是規則

我們現在給孩子制定的規則,必須基於一種可供他一生通用的價值觀。我們制定規則,不是為了方便自己管教,而是為了能讓孩子把規則背後的道理內化。這樣去想,我們就隨時可以判斷,自己的規則是否有必要、是否合理、孩子是否能從中學到東西。並且,當情況複雜時,我們也能夠不拘泥於具體規則,可以變通,而不擔心影響總體的教育。

我給孩子的很多規則都是可以變通的。比如,我限制她吃糖,但是如果其他家人親友給糖,她可以接受,到底吃不吃,現在她完全可以自己決定:如果馬上就要吃飯了,她就會先留著。買玩具,如果她真的非常想要買一樣東西,經過延遲、冷卻期,她仍然決定要買,並且能講出道理(為了跳舞要買呼啦圈),我就可以破例,同時讓她自己想補償辦法,比如,以後多少天不再買,或者多做一些家務活。

有時,如果過早給孩子制定太多規則,或者規則太嚴格不能變通,那麼不僅很難執行,也會讓家少了人情味。小孩的生活需要驚喜、溫情、適當的滿足,需要感受大人的愛。

其實,規則本身不重要,規則背後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真正要傳達給孩子的。

外界的規則,取決於我們家長的詮釋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位媽媽的貼子,說孩子上小學一個月摧毀六年的教育觀。我很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但是覺得其中提到的具體事件沒有說服力。比如,學校對文具和舞蹈鞋有統一要求,我覺得這些要求完全可以理解,這跟保持孩子個性基本沒關係。

外界的規則,全在於我們家長怎樣理解、怎樣給孩子解釋。我女兒回來說白天戶外活動時,老師不讓跑動。單純地看,這當然不合理,但是這就是現實世界。或許北京有更完美的幼兒園,但是北京的空氣還污染呢、交通還擁堵呢,永遠沒有完美的環境和條件。我們想辦法就是了。我跟孩子解釋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定,讓她也學會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體諒別人的難處,學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現在放學我都不騎車接她了。有一天走回來時,她說走不到了,我說,你不是說白天沒跑夠嗎?她說:「媽媽,你蹲下來,我跟你談心。」我上當了,蹲下,她就勢坐我腿上摟著我慢慢談:「媽媽,是這樣的:白天我有勁時,老師不讓跑;現在老師不管,我又沒勁了……」直談得我腿都麻了。後來我們決定每天早晨出來運動一會再去幼兒園。

我們給孩子的規矩是太多?還是太少?還是限制的不是地方?

看了那個帖子之後,我有一種感覺,覺得現在的父母比過去有很多成長,但似乎成長得不全面。現在,「給孩子自由、自主權」、「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這些說法深入人心,但我懷疑有些家長對此有誤解,而對於其他我們該教給孩子的,諸如,同理心、尊重、寬容、平等、感恩、信任這些,理解不深,傳達不夠。

比如,在網上看到一位家長這樣給專家提問:「看著孩子上課,她應該是個傳統意義的好學生。老師說手放好,點名舉手回答到!她都做的絲毫不差!我有些著急了,這跟我想要的孩子不一樣。我想要個突破傳統的不「聽話」的孩子!現在我們出去都會被表揚「聽話」!我該怎麼辦?」照片是一位老師和三個小朋友圍坐一個桌子旁,小朋友手放桌子上坐得腰板筆直,老師上身前傾、笑著在講課。在評論中,還有幾位家長也表示想要個「不聽話」的孩子。

說實話我不太理解這位家長的焦慮。這麼大的幼兒,能夠聽從老師的指令、配合老師做課堂活動,有上進心,能自律,這不挺好的嗎?如果老師的個人素質或教學方法很有問題,那家長就不要把孩子放在那裡。我們把孩子送去,卻希望孩子「不聽話」?我們腦子裡都這樣混亂,孩子該如何是好。如果覺得老師做得不夠,我們就多補充。小孩有個性、有創造力、能獨立思考,這和聽從老師指令、認真上課絲毫也不矛盾。我們身邊隨處都能看到這樣的好孩子。

我想,現在值得警惕的是,我們在給孩子自由和自主權方面,有沒有矯枉過正,我們有沒有忽略其他品質的培養。我們不能培養出一個只知道自己要自由、自主、個性、無條件的愛,卻全然無視周圍的孩子。

我們給孩子定的規矩是多還是少?孩子究竟是太自由了還是太不自由了?這個問題,在現在的中國,變得很複雜,難以回答。實情大概是,孩子感到不自由,因為有很多學習才藝和課業的壓力;但同時,孩子又是太自由了,很多該教的品質沒有真的落實,在學習之外,孩子的言行比較沒有受約束。

比如,最簡單的一條規矩——自己製造的垃圾自己收拾,我們有沒有讓孩子真的這樣去做?當然這是逐漸培養出來的習慣。對一兩歲的孩子,我們說:「來,快給垃圾桶餵飽!」,他就去做了。對4歲的孩子,我們在他就要轉身走開的瞬間,提醒一句:「哎等等,順手把包裝紙帶到垃圾桶里,太好了!」孩子也會去做的。對再大的孩子,我們可以不提醒,同時也不去替他收拾,讓他無法忍受在垃圾堆里生活,必要時給一點後果……

如果我們能堅持這條規矩,那麼,將來,我們就可以不去打掃他的房間,不去給上大學的孩子洗成包的臟衣服;如果我們所有的家長都能這樣堅持,那麼,將來,無論是堵車還是放長假,我們都將不再看到公共場所留下的成堆的垃圾!

自由即是自律。我們只有教給孩子最基本的做人的規矩,他將來才能有真的自由和自主。

我們給孩子接納與愛,為的正是讓他內心強大富足,讓他不僅能接納自己、愛自己,更能有富餘的心力,去接納別人、愛別人。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出發,用接納與愛,去教孩子規矩,去解釋外界的規則,那麼孩子就不會感到是在受限制、受約束,他會覺得自己是在表達愛心、付出愛心。

慢慢地,他會發現,世界上各種所謂的規則、規矩,其實,都只是愛的表示!(作者:羅玲的博客)

發表評論

你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必填項已被標記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