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推荐:
首页 > 小孩教育 > 好教养原来是这样来的

好教养原来是这样来的

好教养原来是这样来的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生个孩子照书养?

儿子养到10岁大,书是没少读的,多是舶来品,以美国各类育儿书为首。而且我断定,像我一样曾经常陷入“焦虑——翻书——照猫画虎——再焦虑——再翻书”模式的新妈妈不在少数。

翻过最初的几年,孩子渐渐大了,进了幼儿园,小学,能翻的书不那么多了,孩子的好习惯没养成,家长的脸皮倒是厚了些,对于曾经眼里揉不得一丁点沙子的所谓“陋习”慢慢地也就见怪不怪了。

直到我见到了美国妈妈黛比,看到围绕在她身旁的两个精灵般的女儿,以前那些只在书本上出现的育儿理论终于活生生立在眼前。

4岁姐姐姬娜的可爱来自于从内到外的乖巧,她可以安静地坐在一旁画画写字,玩娃娃,也可以跟小朋友在院子中爬高下低满头大汗,如果她有任何要求,就会跑到你的面前,仰起可爱的小脸轻声地问你:“我可不可以……”

每当看到姐姐,我就打心眼里对这个小人儿充满感激,她太让大人们省心了!与黛比相识两年,定期小聚一两小时,唯一可能被这个小人儿分神的,就是你不得不腾出点时间来夸夸她。

但是你还是无法和黛比尽情地交谈,隔不了几分钟,不远处就会传来划破长空的啼哭,又或者,一个跌跌撞撞的小活物会硬挤在你们中间,不爬上妈妈的腿誓不罢休……

哦,是的,黛比还有一个2岁的小女儿。这个妹妹在外人看来,完全是姐姐的另一个极端。她无时无刻不在哭泣、不满、发泄……别说小朋友抢玩具了,有时候即使无意中离她近了一点,她便会感觉被冒犯般大哭大闹。

姐姐和妹妹长得很像,看过姐姐一张2岁时的“老照片”,完全就是现在的妹妹,二者唯一的不同就是神态,姐姐永远是笑眼弯弯,妹妹却总是眉头紧锁。不那么准确地概括一下,姐姐展现出的叫安全感,妹妹需要的则是存在感。

但慢慢地,我发现我的所谓感慨在黛比眼中,也许真不叫个事儿,无论两个孩子的行为举止多么的天差地别,黛比都是以不变应万变地贯彻着自己的教育原则,同样的规矩,同样的执行。

我从来没有在黛比那里感觉到过对姐姐的偏爱,抑或一点点的与妹妹比较,无论言语还是行为。

她从来没有冲妹妹说过:你看看姐姐如何如何。她只是会轻声请求姐姐带妹妹去玩。

她从来没有批评过妹妹的无理取闹,而只是应声抱起她,然后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要么读书,要么聊天……直到妹妹自己主动离开。

她不会因为姐姐的乖巧而表扬,也不会因为妹妹的哭泣而批评。也许,这就叫做顺应天性因材施教!

“是比较偷走了喜悦。”——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在黛比家聚餐过几次,最让宾客们赞叹不已的就是这两孩子的吃饭规矩。每一次,黛比都会在大人们吃饭之前给女儿们先盛。然后你不经意间的一转头,就会发现两个小人儿一声不响地坐在属于她们的小桌子旁吃着自己的食物。真安静啊,安静得你根本感觉不到还有两个不到5岁的小朋友跟你在一间屋子里吃饭。

这让我想起之前有一次我带着一盒小蛋糕去她家,黛比拿出两个后告诉姐妹俩,10分钟后才能吃第二块。少顷,妹妹便来要,黛比没有同意,再要,再不准。10分钟后,黛比发出许可令,四支小羊角辫跳跃着冲到桌旁,身边的人无不啧啧称奇。

所以,当我看到两个女儿能如此安静地吃着午饭,便也觉得意料之中,并且当我看到黛比的丈夫用类似的方法对待女儿们的请求之后,我终于相信,这世上最有效的育儿方法只有一个——那就随时随地地“坚持”。每一次父母二人都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你终会收获你所期望的教养。

彼时我正在黛比家的厨房里自取食物,十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各自带了拿手的菜肴,黛比将自家的厨房灶台打造成了自助餐台。

姐姐看中了我做的杯子蛋糕,于是央求爸爸来上一块。

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地递给孩子,即使平时不让他吃太多的甜食,但是这不是平时对吗,外屋里十几口子等着招呼呢;况且孩子们也不是天天这样吃对吗,趁着大人们高兴放纵一下呗……

反正,给的理由多着呢。

可是,黛比的丈夫,他的第一个动作是蹲下来,跟女儿平视,然后,慢条斯里地开始问话。

你的午饭吃完了吗?

女儿点头。

你的水果也吃完了吗?

女儿点头。

你刚才吃过这个蛋糕了吗?

女儿点头。

吃了几个?

一个。

这时妹妹凑了过来,于是爸爸的问题更多了。

妹妹的午饭吃完了吗?水果呢? 刚才吃了几个蛋糕,吃干净了吗?

……

姐妹俩频频颔首,爸爸仍旧不紧不慢。终于,轮到爸爸点头——好的,你俩可以一人拿一个吃了!

羊角辫再次跳跃起来,一旁手捧餐盘目瞪口呆的我,脑海中延绵不断涌出两字儿——服了!服了!服了……

(来源:博雅小学堂; 文/杨波(伦敦))

发表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被标记为 *

*